华夏信奉神明,但是终极信仰在于先祖,是一种祖先崇拜。
普通的百姓有祠堂,祠堂里供奉着列祖列宗,逢年过节要上香祭拜,遇到大事要在列祖列宗面前决议。
帝王家也是如此,皇帝的祠堂叫做太庙,供奉的也是列祖列宗,还有配享太庙的功臣。
帝王家的大事,自然是新帝登基和打仗这类的事情。
李世民击破了颉利可汗,这对于李唐来说是天大的事情,自然要祭拜。
周公公传了李世民的旨意,第二天一早,天还没有亮堂,文武百官就在承天门外列队。
等李世民出来,便跟着銮驾往太庙去。
到了太庙,御林军分列两旁,鼓吹手开始奏乐。
李世民从车上下来,缓缓走在前面,身后跟着朝中重臣。
两个士兵用白色的布拴着突厥大将莫啜的脖子,一步一步往里走。
到了太庙里面,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,李世民开始上香祭拜。
有意思的是,最上的牌子供奉的是老子李聃。
李唐以老子为先祖。
祭拜后,由兵部尚书杜如晦宣读战争的情况。
在数落完突厥忘恩负义之后,又吹了一波李世民的仁德,然后说战争的过程。
宣读完毕,杜如晦拜道:“贼将莫啜在此,请皇上圣裁!”
李世民看着莫啜,脸色阴晴不定。
莫啜脸上带伤,心情懊恼到了极点。
身为突厥大将,却因为一时轻敌被尉迟恭击败,成为了突厥唯一被俘虏的大将。
现在又被当成了典型,拉到太庙来献俘,真的丢人丢到家了。
两边的将校都看着李世民,等候李世民的发落。
李世民看着莫啜,半天说道:“我大唐以仁德治国,不似突厥滥杀无辜,朕免去莫啜死罪,押下去。”
在场的将校很多人不忿,他们想杀之而后快。
看到众将士的脸色不善,杜如晦马上使眼色,示意他们不要说话。
其实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。
虽然这次突厥退兵了,李世民看起来打赢了,但是李世民和杜如晦都很清楚,突厥仍然很强大。
如果他们将莫啜斩杀祭祀先祖,颉利肯定会大怒,说不定再次进攻长安城。
所以李世民暂时免去莫啜一死。
房玄龄和杜如晦带着文武百官山呼万岁。
祭祀太庙的礼仪完毕,莫啜被押下去。
众将士走后,李世民单独留了下来,一个人在太庙里看着列祖列宗的排位出神。
登基以来,李世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
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,又将自己的父亲软禁在大安宫。
朝野内外都说他李世民弑兄逼父,乃是大逆不道、谋朝篡位。
李建成余党杀了不少,但是天下悠悠众口,哪能都堵住。
内忧未平,外患又起,突厥以大军五十万破了萧关,险些就渡过渭水,长安城危在旦夕。
最后颉利撤兵而去,实属侥幸。
到现在为止,李世民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,为什么颉利就撤兵了?
“国乱思良将,家贫思贤妻。”
“我泱泱大唐,难道就无有良将良相?”
“列祖列宗在上,请保佑我大唐出人杰,灭突厥,兴盛世!”
李世民一个人对着列祖列宗的排位深深叩拜。
周公公在旁边跟着叩拜。
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帮文武大臣在外面等着。
“克明兄(杜如晦,字克明),你觉得皇上今日如何?”
房玄龄问道。
杜如晦叹息一声,说道:“今日名为向太庙献俘,我们却并未大胜,我看皇上的心情也不佳啊。”
此战打得莫名其妙,颉利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撤兵,搞得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派出去的人还没有回来,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。
房玄龄无奈地说道:“论智略,我等还行,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皇上刚刚登基,突厥却处于全盛之期,我也无奈啊。”
所谓房谋杜断,二人的谋略绝对没问题,但是大唐如今的兵力实在孱弱,而突厥处在最强大的时期。
一力破十技,在绝对的力量面前,谋略显得苍白无力。
况且,颉利狡诈,绝非无谋之辈。
旁边的武将议论纷纷,都在说李世民太过仁慈,刚才就应该把莫啜杀了祭祀先祖。
房玄龄听得心中暗暗摇头,这帮人只看到莫啜被抓、颉利撤兵,却不知道大唐的兵力仍然虚弱,经不起突厥的报复。
太庙里。
李世民对着列祖列宗三拜九叩,行大礼完毕后,周公公慌忙扶着李世民起来。
“皇上,我大唐自有天佑,皇上宽心。”
周公公安慰道。
他是李世民的贴身太监,很清楚李世民现在有多心焦。
“但愿如此吧!”
李世民叹息一声,转身准备离开。
而就在此时,惊变突现,陈列祖宗牌位的案上,突然出现一道光幕。
庙里的神祝和周公公看得目瞪口呆...
金色光幕出现,一道声音随之而来:
“大唐人杰榜发布!”
人杰榜?
李世民怔怔地盯着金色光幕,内心翻起滔天巨浪。